9月22日为2010年中国城市“无车日”。9月23日,《扬子晚报》的《堵得慌!南京城昨天从早堵到晚》文章报道:“长江大桥从上午8点开始,车辆就开始增多,9点前后达到一个高峰,车辆积压最多时沿大桥南路高架一直延伸到双门楼宾馆附近。”
其实,堵车已成为一线日,《新民晚报》的《昨天下班遭遇节前“大堵车”》报道:“从昨天下午3时开始,不少道路遭遇大堵车,急于回家的私家车横七竖八占据马路。昨天下午至晚上,本报陆续接到读者电话,抱怨市区路太堵车太多。记者现场体验发现,想要准时回家吃饭或者赴约还线日,《中国青年报》的《450万辆车中的6%同时上环路,就会导致二、三、四环路瘫痪 北京拥堵一直在升级背后的路车矛盾》文章中指出:“在壮观的美景、乐观的心态刺激下,市民们的购车速度令人惊讶:2003年8月,2007年5月,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先后突破200万辆、300万辆大关。而从300万辆到400万辆,仅用了两年7个月;从400万辆到450万辆,仅用了几个月。”“北京私人小汽车年均行驶里程为1.5万公里,是伦敦的1.5倍,东京的两倍多。交通专家提供的一个数据表明,北京市小汽车低于5公里的短途出行占出行总量的44%,也就是说,骑自行车能到达的路,近一半的人都选择开车出行。”
路车突出矛盾已极度影响人们的生活品质,如不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势必衍化为城市的灾难。
如果考虑拓展道路,空间并不大。一线城市,尤其像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市区道路的拓展空间不大。北京宽大的马路已经令世人瞩目。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使城市发展进程提前了20年。以高架为标志的立体交通,已经挖掘了潜力,除非再建二、三层高架。南京是六朝古都,道路发展虽有一定空间,但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保护和现代化建设的和谐共生是现代文明不能不顾及的重大因素。无穷尽地拓宽马路,不仅不符合城市科学发展的规律,也根本满足不了汽车巨量增长的实际要求。
在创造优美环境、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实践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从整个群体出发确立科学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才能使路车之间的矛盾得到妥善解决。从个人角度看,小汽车是为了快捷、方便、舒适,但相比公共交通,占用更多的路面,消耗更多的能源,排放更多的污染。小汽车超过一定的量,必然造成道路拥堵、环境恶化。因此,严控和减少小车,包括单位的公车和私家车,是解决路车矛盾的根本办法。
车改、车补从经济上看似乎减轻了单位的负担,实际上大幅度提升了私车数量,把单位的效益、个人的得益转嫁为交通的压力。没有车改的单位,包括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车经常更新,用车规定越来越宽,数量慢慢的变多,花公家的钱,让各级干部享受。还有大量的私家车,有的的确是生活需要,也有不少是从众心理、攀比心理,你买我也买,奢侈消费,越买越高档。凡此种种,成为挤压道路的巨大力量。
汽车行业要改变经营方向、调整产业体系,以公共交通工具为汽车行业的龙头产业。要真正确立“绿色交通、低碳生活”的理念,必须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正确的消费观。当官的要放下架子,有钱的要不摆谱不盲从,能不买车坚决不买车,能坐公共交通决不用小车,崇尚大众消费,践行环保出行。
各级政府、汽车行业要转变观念,不能因为要拉动GDP,就拼命鼓励购买小车,降价、补贴、鼓励贷款,这无疑是饮鸩止渴。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要严格执行购买小车的相关规定,不准以任何借口,超标准、超数量地购买小车。一经发现,不仅要公开曝光,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而且要执行谁主张、谁掏钱赔偿相应的损失,使领导干部不想摆谱、不敢摆谱。要坚决制止化公车为私车、鼓励干部买私车的不合理车改车补。
政府要加强调控市场的力度。控制私家车销售的数量,通过车牌号费、燃油税、停车费、排放税等加大私家车的消费成本,抑制私家车的盲目、奢侈消费。把提高私家车的成本用于发展公共交通事业。
一线大城市要全力发展四通八达的公交、轨道交通,二线城市发展要同步规划快速公交系统(BRT)。按公共交通消费的数量给予合理的补贴,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道路规划中最大限度地考虑自行车道路,提高自行车的质量、档次与美观,给骑自行车者以合理补贴,鼓励、培养人们骑自行车出行的习惯,使骑自行车成为时尚。使步行、公交、自行车自然融合,构建现代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解决路车矛盾的根本办法是转变观念,倡导环保出行;优化道路结构,优先发展方便、快捷、舒适的公共交通、轨道交通;严格限制小车增长,使已使用小车的人群弃小车而使用自行车、公交车。
联系人:刘经理
手机:15169028800
电话:15169028800 ( 微信同号)
邮箱:21241043@qq.com
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