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华人网友敲击键盘输入汉字时,电脑屏幕上都一定会出现一串中文词组供其选择——这就是‘联想式输入法’,它最早出现在‘联想式汉字输入系统’简称‘联想汉卡’中。然而,无论华人网友中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项发明的来龙去脉。“‘联想汉卡’的问世,为华人完全解决了在电脑中使用汉字的难题,推动了微型计算机在中国的迅速普及和应用。因此,在联想世界众多的计算机成果中,联想汉卡始终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
尤其看到朱邦复因为对中文电脑发展的众多贡献,台湾及香港地区的华人誉其为“中文电脑之父”、“中文电脑疯子”时,令我大为惊讶——因为此前在我心目中,倪光南才是“中文电脑之父”。并且,我还直接采信倪光南给我的资料撰写《联想汉卡研发记》系列:称“联想汉卡的问世,为华人完全解决了在电脑中使用汉字的难题。”在今天看来,这是典型的“不知有汉、无论魏”,闹了一个笑话!
还有一个细节,按倪光南提供的资料,他发明的“联想式汉字输入法”,也遭到倪光南院士早年参与汉卡研究时的团队负责人、中科院计算所第六研究室研究员竺迺刚的质疑,竺迺刚认为倪光南的发明是受他之前的研究启发——他从1978年以来担任课题组组长——倪光南是组员。但倪光南院士当时给我的材料也“有理有据”地反驳了竺迺刚观点,我当时完全采信倪光南的资料撰文中“驳斥”了竺迺刚的质疑——今天,我郑重其事的声明,我现在对此不持立场,仅仅客观说明一下,至于他们之间谁是原创谁受启发,我无从考究鉴别,所以,置身事外、不做评判!
竺廼刚所在的第六研究室输入组,从60年代末开始致力于让机器直接识别字母,历时5年完成了这项研究,使我国的大型机有了方便的输入设备,尽管它只能处理英文字符,但这无疑比“穿孔纸带”要快捷得多。也正是在这时,竺廼刚小组的成员在媒体上读到了“汉字输入”的话题,据说台湾人、日本人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这一消息点燃了他的激情。
两个小组把之前各自的研究成果放到一起,集成在一台大型计算机上,使两个最重要的试验项目:汉字识别试验和汉字处理试验能共享设备,大幅度的提升了研发的效率。竺廼刚是课题研究的主持人,负责设计新项目的整体结构,倪光南作为骨干力量之一,成为线路的主要设计者,两人配合不失默契。而这两位天生的发明家所碰撞出的最耀眼的火花,就是“联想式汉字输入法”。
1979年1月,访问美国。中美建交打开了中国与西方科技交流的大门。不久,西方最新的微型计算机慢慢的出现在中国,让有识之士看到了计算机未来发展的趋势。1979年,竺廼刚成为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个访问学者,他走的时候,联想式汉字处理系统的最后一项工作——汉字存储器还没有完成。紧随其后,1981年,倪光南应邀到加拿大国家研究院作了访问研究员。这两人的离去必须得说是课题组的损失。
不到一年,倪光南已经成功把大型机上的试验成果变成了一套微机系统。1984年4月23日,课题组研制的 “LX-80汉字图形微型机” 出现在深圳市举办的“电脑产品及应用成果展览会”上,与IBM-PC同台献艺。当时的IBM-PC采用的是CCDOS这一软件方案来处理汉字,在显示速度和字数上都比不过拥有硬件汉字存储器的LX-80。因此在展会上,LX-80博得了众多青睐的目光。
此时,看似心愿已经达成的倪光南并没有停下来。他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节奏很有清醒的认识——汉字图形微型机并不是理想的最终形态。IBM-PC是世界计算机工业的主流,汉字图形微型机采用的是8位微处理器Z80,从性能上来说是不如16位的PC的,一旦PC有了硬件方案,LX-80的优势将荡然无存。必须让“联想汉字处理系统”变成每台PC都能使用的一个部件——联想式汉卡。
1984年4月23日,在深圳市的“电脑产品及应用成果展览会”上,LX-80和IBM-PC同台献艺。当时,LX-80采用的是“硬汉字”技术,即采用硬件处理汉字,而IBM-PC采用的是“软汉字”技术,即采用CCDOS这一软件来处理汉字,因此,LX-80在处理速度上占有很大优势。那时的PC速度很低,用16位的8088CPU,主频只有4.66兆赫(性能大概只有现在新的PC的千分之一),所以每秒只能显示几十个汉字,而且在一个全屏幕上只能显示十行汉字。相比之下,LX-80虽然用的是8位的Z80CPU,主频4兆赫,但是汉字处理主要用硬件,例如汉字显示速度每秒达到千字左右,而且全屏幕可以显示25行汉字。所以从外特性比较,LX-80的汉字信息处理功能远超于了PC。很多观众看好LX-80,但是倪光南自己很清醒,国外的一段经历使他开了眼界,他认识到,PC是工业界的主流。用Z80微处理器的系统,像当时中国很普遍的Cromemco,TRS-80微机等,包括自己开发的LX-80在内,都将不能抗衡。正是在这个展览会后,倪光南开始了将LX-80的技术向PC上移植、变成联想式汉卡的过程。
1984年11月,倪光南带领课题组集体加盟计算所新成立的计算所公司、联想前身,他把在国外看到的高技术公司作为计算所公司的愿景,把公司当成了自己的一生归宿。他带领课题组通宵达旦地扑在研发工作的一线时,他和课题组秦梅芳等人就又开始工作了。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奋战,在1985年5月推出了适用于PC机的第一型联想式汉卡,开始投放市场。
最早的联想式汉卡包括三块集成电路芯片组成的电路板和一套软件系统。三块电路板之间以扁平的电缆线连接,字库中储存着所有标准汉字,汉字显示完全由硬件实现。联想式汉卡通过这一种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法,使PC机处理汉字有了和处理西文相同的效率:无论是中文还是西文,显示速度不变,显示格式不变,内存资源不被占用,“直接写屏”协议不变,西文软件(如dBase、Lotus1--2-3、PE等等)基本上不需“汉化”就可以使用。
倪光南学习西方高技术公司的榜样,十分重视市场推广工作。他亲自站柜台推销汉卡、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组建“联想式汉字系统用户协会”和《联想世界》会刊,构建用户与公司的纽带,并交流应用经验,促进推广应用;设立热线电话,解决用户的很多问题。而且负责接热线电话的工程师座位就在倪光南边上,用户决想不到,为他解答问题的人可能正是联想式汉卡的首席研究员、公司总工本人。中国老一辈科学技术人员无论是在研发技术,还是在支持服务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敬业精神,很值得现在的年青一代仿效。
1981年IBM推出了个人电脑(PC),它在西方迅速流行并进入了各个应用领域,但在中国,PC的推广却遇到了处理汉字的难题,这包括汉字的输入、输出、显示、编码、字型、汉字软件等等。在这一需求的推动下,各种汉字系统应运而生。PC上最早的汉字系统是CCDOS,它是纯软件的解决方案,成本低,但也有缺点,例如在PC/XT上,汉字显示速度每秒只有几十个,全屏幕只能显示十行汉字文本,汉字字库占据了1/3的RAM,汉字显示一定要通过BIOS,破坏了“直接写屏”协议,使西文软件不能适应等等。为了更好的提高汉字处理的性能,倪光南把已在8位汉字微机LX-80上实现的联想汉字技术移植到PC上,成为PC的一个扩展卡,通过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法,使PC不论处理中文还是处理西文,显示速度不变,显示格式不变,字库不占RAM,“直接写屏”协议不变,西文软件基本上不需“汉化”就可使用……。当然,还有“联想”功能这一特色,并因此命名为“联想式汉卡”,全称是“联想式汉字微型机系统LX-PC”。
在当时“汉卡”这类产品中,联想式汉卡推出早、销量和影响最大。与后来那些仅作为汉字字库的汉卡不同,联想式汉卡以提高汉字处理性能为主,对于386以下的PC,它把西文PC变成中文PC,中西文软件达到高度兼容。
虽然联想式汉卡的软件与硬件捆绑、不单独销售,但实际上软件占有重要的地位,包括中文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在内。联想式汉卡也发展了智能化汉字输入:除联想功能外,用户可用码表生成任意输入方案,支持词输入,“联想”的相关长度达到4个汉字,利用“联想”可调整输入中的候选字顺序,允许在输入现场定义词,输入中的候选字动态排序…… 因此有人说,联想式汉卡将汉字从“字处理”扩展到了“词处理”。
1985-1986 年,是联想以技术服务积累资金阶段——联想式汉卡帮公司赚得70万,这占据所公司全年收入90万的大头。
1985年,中科院要给下属研究院所配备500台微机的愿望,给计算所公司带来了商机。这是计算所公司的第一个大合同,即组装中科院购买的500台微机合同,当时有不少竞争者。本来中科院已经决定给中科院下属另一个企业组装这500台微机,但公司副总李勤去游说相关负责人,说我们有可以加装联想式汉卡,这样就把人家生意抢过来了。于是,公司员工全部投入搬运微机的工作,要从一楼搬运到三楼——“搬机箱、流大汗”的出处就源自这里。
2015年3月11日22点15分,作者登录联想集团官方网站,进入点击“关于联想”,进入“公司概览—联想公司历史—1989-1984year”,发现有这么一句线·联想成功推出联想式汉卡。”;而在另一处,一张汉卡的图说是:“1986年,联想成功研制出第一款自主拳头产品—联想汉卡”。这些都与事实严重不符!
1988年10月,新华社高级记者顾迈南、汤华在《瞭望》周刊发表他们采写的报道《倪光南和他的联想世界》中写道:“计算所公司职员大家说‘正是倪光南的联想汉卡成为公司开发的重点产品,才使公司的生存与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历年来汉卡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特别是在起家阶段,它为计算所公司挖到了第一桶金。
联系人:刘经理
手机:15169028800
电话:15169028800 ( 微信同号)
邮箱:21241043@qq.com
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